Thursday, August 30, 2007

四川痲瘋村紀行/最美的村莊 最苦的人民

四川痲瘋村紀行/最美的村莊 最苦的人民

2007/05/04 11:43
記者陳志東/四川報導˙攝影

為了讓痲瘋遠離人群,中國政府於是將痲瘋病患統統趕到深山裡隔離起來,也因此形成中國境內曾有大大小小總計800多個痲瘋村。在這些遠離人世塵囂的幽境 裡,或許氣候嚴寒、或許一無所有,痲瘋村民因此經歷了最苦難的生活。但諷刺的是,正因與世隔絕、地勢偏遠,痲瘋村所在地往往都是當地自然景緻最美的地方。

不過,不管是最美還是最苦,它們永遠不會出現在旅遊書籍上、不會出現在地圖上,甚至不會出現在縣市政府的鄉鎮名冊上。它們是一個被刻意隱形的地方,是一個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地方。最美與最苦這兩個極端,同時在痲瘋村中交會,卻也同時遭到封鎖與遺忘。

走進中國四川省涼山州越西縣大屯鄉高橋村上頭的痲瘋「康復村」,那錯落有致的梯田、傳統彝族建築聚落、還有那遠處山頂白雪與狀闊山谷所匯集出的美景,在傍晚夕陽晚霞中,一再讓人屏息。

讓人屏息的,除了美景之外,更在於這裡的生命力。

把痲瘋病患趕進山裡,為的是要讓他們與世隔絕、從此消失。大家沒想到的是,這些痲瘋病患不但沒死,還起了房子、建了村子、養起了雞鴨豬牛、種起了喬麥、土 豆、白蘿蔔,最後還生下孩子。走進痲瘋村裡看到最多的,不是那種厭厭一息的痲瘋病人,而是那充滿生命力、活蹦亂跳的健康孩子。

這些孩子穿著開檔褲滿地亂跑、拖著鼻涕騎在牛背上四處閒晃,在最美的村莊裡,過著一種最苦的生活。

痲瘋村的苦
所謂的痲瘋,指的是痲瘋桿菌造成人體皮膚和周圍神經的破壞,並因此導致顏面手足等末梢神經的麻木與傷殘。痲瘋主要分布在北緯38度以南的溫熱帶地區,在早期,由於缺乏控制藥物,因此各國政府都將痲瘋病患刻意隔離以避免傳染。

事實上,痲瘋是一種極不容易傳染也不會遺傳的疾病。根據現代醫學研究顯示,95%以上的人天生就對痲瘋具有免疫力,只有極少部分的人才會被感染﹔目前痲瘋 傳染途徑尚未完全清楚,但通常是必須與病人長時間的皮膚接觸或傷口直接接觸才有可能被感染,不過即使遭到感染,現代醫學也已能有效控制痲瘋,甚至可以讓人 終生不發病。

隨著痲瘋逐漸被 認識、被控制,許多國家的痲瘋病人都已逐漸回歸社會正常生活,但在中國內陸地區,特別是四川、雲南與貴州等地的這些痲瘋病人因為已經無家可歸、或是因為已 經在此落地生根,加上當地政府刻意漠視,因此直到目前,有許多痲瘋病人依舊在痲瘋村中過著非人且遭隔離的生活。(圖:這痲瘋老人手上拿著一把剛拔的野菜, 這是他今天全部的晚餐。他說,痲瘋讓讓我的手指變形,也讓眉毛都沒了!)

以越西縣大屯鄉的痲瘋村為例,目前整個痲瘋村內共有900多個人口,其中真正罹患痲瘋且至今尚存活的病人大約不到100人,其他全部都是痲瘋病人生下的第二代或第三代,其中第二代發病的僅有極少數幾例,第三代發病的更是幾乎等於零,而且每一個都健健康康,活蹦亂跳。

但這樣的健康,依然擺脫不了加在他們身上的原罪與烙印。在痲瘋村出生的小孩,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被冠上「癩子娃娃」這樣的稱號,從小就沒有戶口、沒有書念,甚至直到20歲成年之後依舊沒有身分證,不能隨便外出,找不到工作。

原本擔任中國時報記者,因為採訪痲瘋村心生不忍,進而辭去工作成立「中華希望之翼服務協會」,並於越西縣痲瘋村中重建「大營盤小學」的張平宜說,曾經,她 前往痲瘋村底下約30分鐘路程的高橋村一所小學向校長拜託,希望校長接受痲瘋村孩子到他們學校就學,結果校長的回答是:「沒辦法!痲瘋村的孩子來一個,我 的學生就會跑掉一百個」。

已經20多歲,目前仍在大營盤小學就讀國小6年級的毛木機說,我們整個痲瘋村中,「沒有一個人有工作!一個也沒有!」不是他們不工作,而是政府根本不給他們身分證、也沒有人肯給他們工作,他們所能做的,唯一能賴以存活的就只有種地、養雞、養牛。

擺脫不了的歧視
這一天,我背著相機從高橋村慢慢走上痲瘋村,10多個高橋村的孩子圍在我身邊,一下要我拍雞、一下要我拍馬、一下要我拍他們﹔我們沿路走,沿路拍照沿路聊,隨著路程愈近痲瘋村,身邊的孩子也就愈來愈少,最後只剩兩個。

我問這兩個孩子說「我要進痲瘋村,你們還敢跟去嗎?」他們想了想,點點頭說「敢!」我問他們有沒有進過痲瘋村,他們說「沒有!」

「為什麼?」

「因為他們很髒!」

這兩個孩子,一個拖著鼻涕、一個全身髒兮兮,跟大營盤小學的孩子比起來,那個髒是有過之無不及,但他們居然毫不臉紅也毫不猶豫地嫌棄痲瘋村裡的孩子髒。(圖:疾病與貧窮,讓痲瘋病人永遠難以擺脫外界加諸的負面印象。)

最後,他們兩個陪我上了痲瘋村,進到了大營盤小學,待不到5分鐘就急著走,但臨走之前,他們還是承認了:「大營盤小學比我們學校還漂亮!」

張平宜說,痲瘋村的孩子,永遠擺脫不了的就是外界加諸的髒印象。為了這個印象,他們遭到排擠、遭到縣府漠視、成了永遠沒書念、沒工作的小孩。「大營盤小學成立的目的,就是要讓痲瘋村的小孩有書念、受教育、改變生活習慣、改變外界印象,進而築起一條可以通到外面的路」。

大營盤小學
「我就是要幫他們搭一座橋!一座可以通到外界的橋!」張平宜說,5年前她第一次採訪痲瘋村,當時以為進到痲瘋村裡,看到的一定都是老弱病殘的痲瘋病人,卻 怎麼也沒想到進到痲瘋村後,看到的居然是一個又一個活潑健康的小孩,那樣的生命力,是身為一個媽媽怎麼樣也無法承受的震撼。

更心痛的是,這些孩子的未來可以預見,他們將會成為另一批沒有工作、沒有希望的年輕人。

痲瘋村的孩子真的不比別人笨,而且只要洗乾淨,一個個都是人模人樣、好手好腳的好青年。「他們缺乏的只是機會。」張平宜說,為此,她選擇了四川涼山州彝族自治區中痲瘋村人口最多、交通最方便、同時也是人口最年輕化的越西縣重建大營盤小學。

大營盤小學由當 地越西縣政府於1987年設立,是全涼山州第一所專為痲瘋村設置的小學,最初一共招收了70名學生。不過,18年來這個小學沒有出過一位畢業生,因為當時 整個學校裡只有一名代課老師,而這一位王文福老師自己的學歷只有國小4年級,也因此,不管再怎麼教,學生最多只能念到4年級。(圖:座落在佈滿彝族傳統部 落與痲瘋村之間的大營盤小學。)

2002年8月,「中華希望之翼服務協會」為大營盤小學重建了6間教室,並於今年2004年10月再度落成全新的教職員與學生宿舍,現在的大營盤小學共有 1到6年級學生138名,包括了104名村內的走讀生、34名住宿生(其中15名為金陽縣痲瘋村跨村就讀)、7名公辦教師與1位校長、3名代課老師與5名 職工,另外還有成人班與學前班。

明年,2005年,大營盤小學將會出現16位、立校18年來首批出爐的畢業生。張平宜說「我可能會感動到掉眼淚。」不過,「國小畢業了,到底能不能找到初中肯收這批癩子娃娃學生」,這又將是另一個要克服的難題。

參與協助
為了重建大營盤小學,4年前,張平宜放下曾經兩次榮獲新聞局新聞專題金鼎獎的光環,辭去中國時報記者工作,也放下了醫生娘的地位,賣起了愛心蠟燭籌款、四處走訪痲瘋村,並曾多次在與越西縣政府教育局官員的會議中絕望到以淚洗面。

張平宜說,要搭這樣一座橋,最困難的,就是政府官員對於痲瘋村的不理不睬,以及來自當地鄰近村民及一般社會大眾對於痲瘋的負面態度。直到現在,痲瘋村的孩 子,還是連張身分證都沒有。直到現在,底下高橋村的村民還是不肯接近痲瘋村,對於痲瘋村的唯一評語就是「窮山惡水出刁民」,刻板的認為他們每個都髒、每個 都刁。

要維持現在這樣 一個大營盤小學,一年經費大約是台幣60萬元左右,但為了要永續經營,張平宜也正計劃要整地擴校,希望將大營盤變成一個擁有300名學生規模的正規州立小 學,讓更多涼山州痲瘋村的孩子都有機會唸書﹔此外,更希望能在這個「希望學園」中成立農場,種稻、養雞,讓食物能自給自足,也希望藉此解決部分痲瘋村年輕 人的就業問題。(圖:千辛萬苦跑到四川的窮山僻壤重建小學,張平宜說,為的,只是不忍心看這些小孩沒書唸。)

如果民眾要參與協助,目前協會也推出「助學」與「助膳」專案,一個學年台幣3千元,就足以供一個小孩吃飽或就學,每年暑假期間,協會也會舉辦體驗營,大家都可以親自來到痲瘋村看看小朋友唸書時的笑容。各項詳細的資訊,都可以在「中華希望之翼服務協會」網站中查得。

讓人感動的是,位於台北縣、早期就是癩病專屬收容院所的樂生療養院,院裡的痲瘋老人在得知這些事情後,於是省吃儉用,把或許是生活費、或許是努力賺來的辛苦錢,大家湊一湊,每年固定捐出數萬元提供給大營盤小學,當作獎學金。

這錢或許不多,卻充滿了他們所有的好意。或許對他們來說,痲瘋的苦,苦一代就夠了。他們耗盡所有,只希望第二代、第三代,別再苦下去。

採訪心得
在痲瘋裡沒有人吃早餐,因為他們吃不起,久而久之,不吃早餐就變成了一種習慣。張平宜說,她曾試過給孩子吃早餐,結果他們反而因為吃太飽而拉肚子。

連著好多天,我 也都沒吃早餐就開始到痲瘋村內閒晃找小孩玩。每天早上我都在盼望中午快點到來,可以快點吃午餐,雖然午餐通常只是一大碗白飯,外加一鍋大家共享的馬鈴薯青 菜湯,儘管只是這樣,但至少可以吃得飽。(圖:因為經費拮据,大營盤小學裡的學生,不論午餐或晚餐,幾乎餐餐都只是白飯配上青菜湯。)

11月的越西山區,氣溫已經很低,特別傍晚太陽下山後更是冰涼寒意迅速襲來。這一天傍晚,我肚子又餓了!坐在大營盤小學的教室前發著抖,一種飢寒交迫的感覺湧上心頭。旁邊好幾個學生圍著我講話,我問他們:「冷不冷?」他們一個個笑得燦爛的說「不冷!謝謝志東哥哥!」

這一天晚上,我又吃了一大碗飯,外加一鍋大家共享的青菜湯,還幸運吃到了一塊跟小指頭差不多大小的肥豬肉。帶著胃裡的暖意,我進到房間裡,卻從窗口發現小 朋友都還在外頭跑來跑去、跳來跳去。我這才驚覺,他們不是真的不冷,而只是善意的怕我擔心﹔他們靠著跳動,來趨去身上的寒意。

在痲瘋村裡,他們的主食是土豆(馬鈴薯)、副食是土豆,零食也還是土豆,在家的時候,他們經常一整個月都只是吃土豆,在學校裡,能有白飯、青菜,對他們來說已是幸福。

儘管身上只有薄薄的2件或3件學校發的衣服,但對他們來講,已經是不曾經歷過的溫暖,至少,讓他們只需要跳動就能趨寒,不必特地去撿木材來烤火。

在痲瘋村裡採訪待了將近1個禮拜,最讓人感動的,就是這些小朋友的笑容與知足。因為經費缺乏,大營盤已經儘可能把所有的資源都給學生了,儘管在我們眼中依 然不足:一個禮拜30多個住校生分享10斤肥豬肉、平均每人每天只能吃到一小塊﹔熱力跟水量都不足,一個禮拜才能提一桶燒開的熱水大家分著洗澡﹔在攝氏近 0度的低溫下,睡覺時只有一張薄毯子與薄棉被.....。但這些小朋友從不抱怨吃不好、穿不暖,他們的回答永遠都是「好吃!不冷!」

對他們來說,能唸書、能吃飽,有人關心、不嫌棄他們,這已經是至高無上的幸福。

這一天下午,我走到大營盤小學後頭的山上,看著整片的梯田美景與雅致的彝族傳統房舍,陽光暖暖灑下來,映著遠處的山頭白雪,把整個美景烘托得毫無遺憾。

我緩緩走著,突然看到一個痲瘋媽媽帶著還沒上學的小孩,母子倆一起坐在學校上頭的田間道路上,一起望向底下正在操場運動的小孩,眼神裡充滿了期待。這個痲瘋媽媽只會講彝族語。她用很有限的普通話告訴我:「有學校很好!」

我順著她的眼光看下去,大營盤小學在陽光下緩緩發著光。我這麼想:這不只是一所小學,更是一個橋樑,一個希望。這個用有限資源與無限善意搭築起來的學校,要讓痲瘋村裡的最苦與最美,都找到出路。

*註:據瞭解,目前中國政府已自行積極扶助痲瘋村與大營盤小學,中華希望之翼服務協會已淡出此一工作。2007年5月4日

Friday, August 24, 2007

0825 樂生博物館-籌設動力工作坊&0901尋寶大作戰首部曲

0825 樂生博物館-籌設動力工作坊&0901尋寶大作戰首部曲

樂生博物館手創行動之三發現樂生的「美麗與哀愁」~
~籌設動力工作坊&尋寶大作戰首部曲
<~招募行動志工~即刻報名!!!>












活動簡介網址:尋找樂生的「美麗與哀愁」-樂生博物館手創行動簡介
http://losheng-museum.blogspot.com http://groups.google.com.tw/group/ideataiwan/web/200707?hl=zh-TW

褉子

你是否聽說過,樂生院舍的建築裡,藏有秘室夾層、老倉庫及地下通道嗎?
你是否知道,關於兩個鐵環的毛巾、長耳朵的小碗,竹製拐杖的故事?
你是否曾經看過,院民入院時必須簽下的"同意解剖實驗書"嗎?

樂 生院像個寶庫,永遠有聽不完的故事,絮絮叨叨。也因此總讓來者聽得津津有味流連忘返。隨著越來越多人的到訪記錄拍照攝影,讓樂生故事不斷傳唱,也讓大 家有機會窺探樂生「千面女郎」的美麗與哀愁。然而展現樂生的美絕不僅止於此! 這幾年,大家有許多關於文物資料館、博物館等等的樂生院與漢生病社群行動 的想像談論,一直被嘗試凝聚行動,卻總差臨門一腳...,今年!這一次!我們總算上到了前線!!!...

---讓我們和樂生院民一起動手行動,籌設樂生博物館!
在開館前,我們需要一段時間,陪著阿公阿嬤一起整理文物,也因此我們發出文宣,通知有志一同的各界朋友社區工作者,加入我們, 歡迎大家參與我
們的行動,用更多的想像來拜訪樂生社區!

「好!就直接來挖寶啦」,茆阿伯爽快允諾,「看是從各舍的屋頂還是倉庫間開始整理起,看你們有多少人來,我帶你們一間間尋寶去!」


為了讓9/1(六)與9/2(日)兩天的《尋寶大作戰首部曲》能順利找到通往古老樂生的通關密語,請先加入08/26(日)的《博物館籌設動 力工作坊》,在尋寶的同時,讓我們認識更千變萬化的樂生面貌!
--------------------------------------------------------------------------------------------------------------
壹、《博物館籌設動力工作坊》
日期:08/26(日) 10:00-17:00
地點:樂生院蓬萊舍
費用:須購買午餐便當者60元起
聯絡人:吳先生0916875997
行程表
09:00-09:30 報到
09:30-10:00 相見歡
10:00-12:30 《團體動力與主題建構》 主講:吳啟新
12:30-13:00 午餐
13:00-15:00 《博物館籌設方法:以海關博物館為例》 主講:葉倫會(前海關博物館館長)
15:00-16:00 《日本漢生病資料館簡介》 主講:宗田昌人
16:00-17:00 院民回應、綜合討論
--------------------------------------------------------------------------------------------------------------
貳:《尋寶大作戰首部曲》
地點:樂生院大屯舍集合
時間:
一、9/1(六) 10:00-17:00
二、9/2(日) 10:00-17:00
聯絡人:賴小姐0968418663
------------------------------------------------------------------------------------------------主辦: 樂生博物館手創行動小組
協辦:

IDEA TAIWAN 國際愛地芽協會台灣分會、樂生保留自救會、樂生焦慮症候群自救會。協力社群及個人:漢生人權立法推動聯盟、樂生講堂、...陸續邀請中,更期待您的參與。

--------------
★ 樂生院交通方式★地址︰台北縣新莊市中正路794號
…捷運:西門站6號出口 =>成都路上搭635號公車往新莊方向到樂生療養院站下車 (步行約22 公尺)。
…捷運:亞東醫院站出口=>37號公車往新莊到樂生療養院站下車(步行約 22公尺) 。
…騎開車:北市上中興橋再上重新橋中正路往南直行過輔大後4公里。
…騎開車:北市上華江橋接新海橋或大漢橋,接上中正路往南直行過輔大後4公里。
…騎開車:北市上走華翠大橋接板橋線民大道到底左轉,上浮洲橋到樹林,走中正路與龜山、新莊交界路口,由轉500公尺。
…開車走高速公路:五股新莊交流道下往南直行至中山路口,中正路中山路交叉口右轉,樂生在中正路右手邊。

Wednesday, August 22, 2007

他們把樂生賣了

20070624
他們把樂生賣了


【記者胡慕情專題報導】樂生415大遊行所激發出的動能,在中央交付工程會「公道評估」之際,逐漸降溫。社會多數人認為此案已「公開審議」,因此對青年樂生聯盟提出的「地下水危機」嗤之以鼻,更以「吃人夠夠」形容,認為樂生院民無視國家重大建設。


同樣堅決反對,待遇天差地別

回顧3月31日新莊要捷運大遊行場面,地方民代以傳統綁樁手段動員的民眾湧上街頭、台北縣長周錫瑋哭著下跪、北縣議員怒吼捷運延宕害機車騎士死傷慘重;但事隔2個月,中央因輿論壓力態度丕變,北縣議員黃林玲玲又對地下水壓問題婉轉表示,新莊人與樂生院民是生命共同體,「工程會要負責監督安全!若真有蛛絲馬跡,可能毀害生命,就算不通車也要停工!」


類似見風轉舵狀況已非新聞。針對各界質疑機廠變更,黃林玲玲說「聽從專業」,由捷運局決定;但捷運局北工處副處長方壯勵連忙澄清,表示當初輔大機廠用地是捷運局認為最適合之處,「但不是說我要就能做,得縣府同意」。


根據1994年3月25日報紙記載,當時交通部長蔡兆陽認為捷運局應利用輔大後方農業區設置機廠,但北縣府因都市開發需要,將整體計畫重新修改,使新莊人的交通權益往後拖延半年多才能動工。


雖當時縣長尤清解釋是輔仁大學堅決反對才不在那裡蓋,「交通部不能因為找不到地把責任推給縣府」;但現今溫仔圳一帶確實已進行土地變更;樂生院民從捷運機廠位址變更之始即反對,但縣府對同樣的「堅決反對」卻置若罔聞。


方壯勵承認,在樂生院設置機廠必須開挖山坡,「確實很不理想」。新莊捷運線定案時在民國83年,院內雖有反對聲音,卻被樂生療養院方壓下。捷運局基於「政府單位窗口對話」原因,除了說明會外,並無與院民接觸。


擁抱資本大腿,忽視基本人權

捷運局曾提出多達10個以上替代方案,其中包括立委廖本煙日前提出最符合院民需求、古蹟保存的提案-將新莊線延伸至桃園或樹林,讓機廠遷移。然而,此方案當初被地方政府及中央強力推翻,認為重新設計方案耗資耗時,不被採納。


樂生保留運動3年餘,滬尾文史工作室負責人紀榮達與台大城鄉所學生賴澤君在看到社會對樂生關注之際,提出「樂生捷運地下化」方案,重新提出捷運延至樹林線終點方案,但又因行政院與地方政府的蠻橫,再度被打壓。


方壯勵認為,捷運建設經費龐大,必須嚴謹審核,「所以任何一條線,不管要延伸幾站,就是一項新計畫」,程序一走得花上至少5、6年時間,出資佔70%的中央自然不首肯。


重新規劃路線確實需要耗費時間,但不延誤通車並非沒有前例。方壯勵表示,前行政院長蘇貞昌在北縣長任內曾承諾要將早已施工的捷運板南線,由土城永寧站延伸到土城頂埔高科技園區內。交通部當時考量「中央財務困難」、「延伸計畫財務效益偏低」、「影響板南線整體營運效益」等理由,予以否決。然而蘇貞昌上任行政院長後,不僅立刻核定方案,且快速完成規劃報告書通過審核,重要的是,板南線未有延宕。


根據2006年11月21日聯合報載,永寧站延伸至頂埔站,近2公里路程卻得耗資76億興建,縣府僅負擔15%、中央補助85%。方壯勵說,捷運建設經費龐大,中央只得調整興建優先順序,「規畫設計費還是台北市政府先墊」。


政府目光如豆,犧牲人民承擔

台北捷運建造以來,捷運公司變成市府金雞母,全台各地掀起「要捷運」風。逢甲大學交通工程與管理學系副教授林良泰表示,捷運是都市化必備的大眾運輸,都市只要達1百萬人就需要捷運,尤其現在談抗暖化,大眾運輸是必要的路。


然而,大眾運輸發展特別要注意投入的時間點。林良泰說,台北捷運發展速度居全球之冠,隱涵興建時間太晚的脈絡。「所以現在政府就是在補過去做不足的功課,因此不論資金投入、機廠選址,都顯得特別辛苦」。交通行為模式必須花費時間習慣,香港的大眾運輸使用率高達90%、北縣市卻只有50%,紓緩交通,不能單靠發展大眾運輸,「北市府或縣府也要抑制小汽車與摩托車的使用」。


長期以來,台灣都市發展幾與交通建設畫上等號。新莊早期因淡水河面遼闊,成為清代北台最大商業轉運中心,直到淡水河泥沙淤積,航運條件減低,才被艋舺取代。航運消失,直至鐵路興建,新莊的商業才有復甦跡象,交通與發展,確實不能分割。


然而戰後政府發展工業,新莊轉為工業區,吸收大量外地移民進駐,當工業轉型、工廠遷廠後,移往新莊的居民,不再以就業為主,而是因房價、交通等因素,由台北縣其他鄉鎮移入。當衛星都市就業幾乎倚賴主要大城,交通不再是發展地方的最大主因。黃林玲玲感嘆,原本新莊可以文化意象呈現台灣發展脈絡、吸引人潮,但現在逐漸走向服務業、消費場所進駐,「所以根本沒辦法,老街、廟宇只能沒落。」


信義房屋專員張小姐直指,目前房地產興盛,跟捷運建設呈高度正相關。台北的衛星市鎮一一納入捷運版圖,這些地區將隨通車而與台北的距離更加縮短。然而,這些衛星市鎮若缺發主體性,根本沒有競爭力可言。


林良泰說,在國外,愈靠近捷運站的地方,愈要創造人本環境,廣場、綠蔭更是主要考量。他指出,捷運週邊的環境發展,必須考量大眾運輸使用者與弱勢消費族群,而非開車族。「當有舒適的環境,才能創造都市更新麗景」。


林良泰表示,國外許多捷運站便位於大學學區內,「像哈佛就是一例」。透過大片綠意、文化意象與清楚規劃的聯合開發,捷運所在區域才有進一步發展空間。但目前台灣捷運發展太慢,「需求已大於供給,政府才做捷運出口站,根本無法創造大型廣場」,不改進,只會重蹈覆轍。


急需互信基礎,文建會別再「龜」

針對古蹟爭議,方壯勵不無委屈地說:「我們是施工單位,上面怎麼說,我們怎麼做」,當古蹟與人權議題浮現,文建會不斷將責任推給捷運局,要求捷運局先提出方案,對不是文史專業的捷運局而言,「我們真的覺得邏輯很怪!」


他指出,樂生保留歷經多次是否要定為古蹟的爭議期,但文建會從不正面回應;今年3月樂生保留達到最高峰,工程會出面,「文建會竟說:『工程會怎麼決定,文建會的結論就會一致!』」但方壯勵擔憂,古蹟與人權是民間與政府的最大爭執點,萬一民眾不斷抗爭,「但時候文建會若不認這個帳,工程會就下不了台,現在的方案也就白做了」。


林良泰表示,樂生案的關鍵還是在溝通。當初院內要發聲被壓制,造成決策者不知或不願問對問題的重要性;主政者以工程為主要思維,反易演變成時間與經費浪費的問題。「這是角色的混淆,也是決策錯誤比貪污更嚴重的例證」。


「這是一個省思,政府要將文化資產擺在哪裡?」林良泰舉例,他任台中交通局長時,鐵路高架建設遇上二十號倉庫,當初文化界發聲,他便立即轉給中央,因此二十號倉庫從原本得削去1/5,變成可以完全保留。


他認為決策者總在搶功,要有立竿見影的東西,「所以交通建設絕對是正確工具」,然何這與文化保存並非沒有平橫點,就像三面色彩的三角錐,若從單一平面看,永遠只看到一種色彩,「但決策者應該俯瞰,這就是多元與多贏的概念」。林良泰呼籲,當務之急應與院民建立互信基礎、聽取需求、達成共識,否則將犧牲的不只是文化、院民,更是交通建設與都市發展的重要借鏡。